义务守墓人王建刚老人。
聂正远。(资料图)图据新华网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谢颖李兴罡陈羽啸钟雨恒
通江县报道
一位年近七旬的老者,手持扫帚、肩挎背篓,拖着伤残的左腿,一丝不苟地清扫落叶、擦拭墓碑......去过位于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的人,或许对这个场景还有印象。这位名叫王建刚的老人,已在此义务守护红军墓27年。
距此二十多公里外的通江县啸口梁烈士陵园,整体提升改造工程已近尾声,修葺一新的陵园更显庄严肃穆。看着自己精心守护39年的墓园,75岁的聂正远老人十分满意。
80多年前,在这片红色土地上,先辈们奋战、喋血,不少人长眠于此,很多人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在漫长的岁月里,因为有了王建刚、聂正远这样一代代人的守护、陪伴,烈士们的英魂并不寂寞。
据统计,红四方面军当年进入四川通江时,全县总人口不足23万人,却有4.8万人参加红军。几乎家家有红军、户户有烈士。“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通江人都是红军后代,每个通江人都是守墓人。他们守护着有形的墓碑,赓续传承的是一种精神。”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管理局局长薛元勋说。
王建刚从父亲手中接过扫把已经27个年头,他是烈士陵园第二代守墓人,无论天晴下雨,王建刚每天都会去陵园转转。
王建刚的父亲叫王成现,1933年2月加入红军。1934年,红军为牺牲的战友修建陵园,集中安葬烈士7800多名,王成现是见证者。1935年4月的一天,他奉命前往70里外的毛浴镇送信,等他回来时,部队离开王坪已经好几天了。
红军走了,王成现成为烈士陵园第一代守墓人。王建刚还记得自己年幼时,每天都能看到父亲将陵园地上的一片片落叶、墓碑旁的一根根杂草清理得干干净净。
1994年秋,王建刚搀扶身体已非常虚弱的父亲再次进入陵园,父子二人并肩坐在石阶上。“我老了,走不动了。”老父亲郑重地将扫帚交给他,并一再叮嘱,“这里安葬着我们的大恩人,子孙后代都不能忘恩、忘本。”王建刚点点头,“接力棒”到了他手中。
聂正远的父亲聂永奎当年和当地200多位村民一起加入红军。1934年夏,“红军万源战役”爆发,聂永奎前往前线的途中不幸患上伤寒,只得中途返回。这种在当时农村人人谈之色变的绝症,经医生悉心救治后,聂永奎得以痊愈。
红军离开啸口梁,聂永奎怀着感恩之心,守护半山腰3000多位烈士的英魂。随着儿子聂正远逐渐长大,父子经常结伴进入陵园,“五六岁时就与父亲一起到红军墓除草、垒坟,他每次都要给我讲红军故事。”聂正远回忆。
开放式的墓园偶有牛羊进入,聂正远为此和村民们发生过争执甚至冲突;红军坟太过低矮,聂正远不时为坟墓培土。父亲去世后,聂正远独自挑起了重担,儿子聂长周上小学时,他又延续父亲当年的做法,不时带儿子到墓园除草、垒坟、清理水沟。每年清明或春节,他带着儿子、孙子,按照川东北民间习俗祭扫烈士墓,或献上一束野花。
数十年间,王建刚、聂正远一直与陵园为伴。随着年岁增大,身有残疾的王建刚,连走路都愈发吃力,他的三个儿子开始接棒,成为第三代守墓人。其中,小儿子王均培打理后山无名烈士墓的时间最多。
随着陵园实施整体改造提升,困扰聂正远多年的排水问题得以彻底解决。施工期间,聂正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悠闲,他每天依然要去陵园转转,“一天不去,心里感觉少了点什么。”
在王建刚、聂正远的后辈们看来,为红军守墓已是家族的传承,是一份注定无法卸掉的责任。王均培说,等自己老了,会将扫把传给下一代。
如果说,最初的坚持,是因为父辈的叮嘱和“做人,不能忘本”这一朴素思想的影响,那么到了后来,就逐渐成为自觉。
大年三十,家家户户祭拜逝去的亲人,清脆的鞭炮声在山野间回响,烈士陵园却一派静寂。这么多烈士,他们来自哪里、亲人又在何方?聂正远受到强烈震撼,从那时起,他感受到自己和红军烈士之间,冥冥之中那种亲情般的缘分。
年轻时代的王建刚、聂正远,何尝不向往山外的世界?因为后辈对亲人的责任,他们的脚步未能跨出通江。
视烈士为亲人,亲情已经浸入通江人的血脉。
2011年8月,随着《烈士褒扬条例》的实施,通江县启动境内五十多处散葬红军墓的迁葬工作。“一抔黄土,荒草丛生”一位参与过当年迁葬工作的人士回忆,令人感动的是,烈士墓得到了良好保护,没有出现牛羊践踏的情况。“哪座墓是红军墓,哪座墓有怎样的故事,当地群众都能清楚地说出来。”该人士说。
薛元勋说,群众的守护是完全自发的。“当时要求‘不漏掉一座,不错查一处’,全县那么多散葬墓,分布在高山深谷,如果没有当地群众的精准辨认,短时间内完成上万座墓地的迁葬,是不可能的事。”迁葬现场,胸佩白花的群众眼含热泪,跟在护送烈士遗骸的灵车后面,久久不愿离去。
令工作组没有想到的是,迁葬过程中最大的“阻力”,竟然来自守墓人。有一位老大爷坚决不同意迁墓,他拽着工作人员的衣袖问:“把这些墓移走了,我们到哪里去祭拜自己的亲人呢?”为此,通江县做出两个安排:在原墓葬位置树立纪念碑,供当地群众缅怀祭拜;在迁建的烈士陵园内立碑,载明原墓区的位置、烈士人数、所属部队,供群众祭拜“认亲”。
让薛元勋感到欣慰的是,通江县对于包括烈士陵园在内的红色遗址遗迹保护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受到各方肯定。这与王建刚、聂正远,以及众多默默无闻守墓人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
四千余平方公里的红色土壤,似乎用力一捏就会淌出血来。“这片红土地上的每一个通江人都是守墓人。”薛元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