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2 宽窄巷

王安石缘何钟爱江宁府(上)

华西都市报2021-04-05 22:24:08.0宽窄巷

王安石

锐意改革的宋神宗赵顼。

  

□夏钦

  被列宁称为“11世纪中国的改革家”的王安石,祖籍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但纵观他65年的人生经历,却与今天的南京——当时的江宁有着深厚的渊源:少年求学考取功名,中年三次知江宁府,两度为父母守孝,晚年十年归隐,最后归葬终老都在江宁。
  王安石生命中有三分之一、近22年的时光,都是在江宁度过的。这在北宋官员三年一任的制度框架下十分罕见。同时代为官的欧阳修、司马光、苏东坡都没有在同一地有如此漫长的学习、工作和休养经历。
  为什么王安石会如此钟情于江宁呢?


家风育良才
青春立鸿志

  王安石初识江宁,是随为官的父亲工作变动,从临川到的江宁。这一年,他17岁,正是青春飞扬、激情豪迈的美好年华。
  王安石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父亲王益志在仕途,此番到江宁府任通判。全家的随迁让王安石有了第一次“打望”江南风土人情的机会。
  父亲谦和有礼,从不迁怒、打骂子女的教育方法,让王安石受益良多。“每置酒从容为陈孝悌仁义之本,古今存亡治乱之所以然。”从王益教育子女的细节,我们可以感受到,青少年时期的王安石生活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这样的家风,对王安石的人生观、价值观自然有涵养培育之功。
  幸福的日子总是很短暂,一年后,父亲卒于江宁通判任上,全家人的生活一下子陷入窘境,王安石开始了“从二兄入学为诸生”的艰难日子。“精神流离肝肺绝,眦血被面无时晞。母兄呱呱泣相守,三载厌食钟山薇。”丧父后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打击没能击倒王安石,他随哥哥入江宁府继续读书,在这里结识了好友李叔通。李叔通行为端正,治学严谨,常常讨论儒家正道,王安石视其为楷模。李叔通对王安石一生影响很大,因李叔通是福建人,王安石当政后,起用最多的部下,除了江西老乡,就是福建人。
  两年多的守孝日子,王安石一边与兄弟们为父亲尽孝道,一边发奋读书。彼时社会名流如范仲淹、欧阳修等的变革思想,成为好学上进的王安石吸纳的重点和追随的目标。一颗梦想的种子,在少年的心中种下。
  21岁时,王安石只身从江宁府到开封参加进士考试,以第四名的好成绩金榜题名,从此步入仕途。多年后,王安石回首这几年的江宁岁月,感慨颇深。从临川到江宁的变化,打开了他的视野;家庭的骤然变故,让他及早确立了人生志向。“欲与稷契遐相希”,要做一个对社会对百姓有贡献的人——这个理念贯穿他的一生,也是他后来顶着千钧压力变法图强的思想之源。在一首《忆昨诗示诸外弟》的长诗中,王安石深情回望了那段时光:
  忆昨此地相逢时,春入穷谷多芳菲。
  短垣囷囷冠翠岭,踯躅万树红相围。
  幽花媚草错杂出,黄蜂白蝶参差飞。
  此时少壮自负恃,意气与日争光辉。
  乘闲弄笔戏春色,脱略不省旁人讥。
  坐欲持此博轩冕,肯言孔孟犹寒饥。
  丙子从亲走京国,浮尘坌亦缁人衣。
  明年亲作建昌吏,四月挽船江上矶。
  端居感慨忽自寤,青天闪烁无停晖。
  男儿少壮不树立,挟此穷老将安归?
  吟哦图书谢庆吊,坐室寥寞生伊威。
  材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
  ……


君臣有“默契”
一知江宁府

  此后的从政岁月,王安石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后来他在变法中推行“青苗法”等措施,正是得益于漫长的基层政治实践。有意思的是,尽管每到一个地方都政绩显著,但王安石却频频辞谢朝廷调他当京官的好意,越是辞谢,越让他声名鹊起,充满神秘感。
  纵观王安石一生仕途的进退流转,潮起潮落,一个核心的据点就是江宁(今南京市),以致后来有了三知江宁府的殊荣。而每次,王安石在江宁府任上的时间都很短,只是一个重要的过渡场景而已,三次加在一起,也不过两年多时间。
  在北宋之前,南京有着较为漫长的建都史,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等王朝(史称六朝)和南唐都在这里建都,足见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尽管北宋时南京的地位有所下降,但仍然是东南地区最重要的城市。北宋平定江南后,改江宁府为昇州节度,节度州是宋代州中第二等级。宋真宗时,又改昇州为江宁府,并置建康军。南京曾是宋仁宗赵祯的封地,在他作皇子时就被称为昇王,江宁府也被称为“昇国”。当了皇帝后,宋仁宗对自己的“龙兴之地”十分看重,常派亲信大臣担任江宁知府。
  换句话说,知江宁府的政治含义很重,一般都是干臣能吏才能担任,并且有了此任上的经历,离下步升迁就不远了。实际上,心有大志的王安石一直在等待一个懂他的皇帝,以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仁宗朝晚期,嘉祐三年(1058年),他向宋仁宗上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洋洋洒洒的万言书,讨论官制、科举等,还深刻揭露奢靡无节的颓败风气,并请求改革政治、加强边防,提出“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理念。奈何当时的仁宗皇帝已经没有改革的雄心了,此议并未引起他的重视。
  治平四年(1067年),当锐意改革的神宗赵顼登基时,王安石迎来了自己人生的高光时刻。神宗几次召对王安石,听取他的改革主张,确认王安石是众多官员中,最“懂”他的人。但当时王安石的官阶太低,过快进入权力核心容易引起官员们的抵触与猜测。神宗当政几个月后,王安石被起用为江宁知府,不断辞官的王安石这次毫不犹豫就答应了。心心相印的君臣达成“默契”,都知道这只是一个重要的过渡而已。半年后,王安石被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深得神宗皇帝器重。之后升任参知政事、宰相,“王安石变法”的大幕自此拉开。


二次罢相后
再未返京城

  熙宁七年(1074年),休克疗法式的变法推行到了第六个年头,引发了很多社会综合征。总体来说,国家富裕了,财政增收了,但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更贫苦,与政府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尤其是一名叫郑侠的低级官员向神宗皇帝进呈了一幅《流民图》,动摇了神宗改革的雄心。这年五月,王安石请辞丞相一职,尽管神宗万分不舍,但当时的大局也让皇帝开始思考变法存在的问题。对这个忠心耿耿支撑和陪伴了自己6年的大臣,神宗也不能亏欠,就让他以京官的名义知江宁府。这一次,时间也不到一年。
  王安石离开后,吕惠卿以副相的身份继续推行改革,但他人品极差,觊觎相位。为获得神宗的信任,他向皇帝送呈了自己与恩师王安石往来的信件。这不仅让保守派十分看不起,连神宗也觉得他难当重任。但环顾朝廷,再没有将变法之策执行得更彻底、更有雄心的大臣了。次年二月,宋神宗派人向王安石吐露心迹:“朕无间于卿,天日可鉴,何遽如此?”就这样,王安石离开江宁府,再次恢复相位。
  王安石复相后不到两年,爱子王雱病故,加上他的施政得不到更多支持,变法派内部分裂严重,保守势力反对强烈,宋神宗听信谗言后亦开始动摇,使新法推行日益受阻。熙宁九年(1076年)十月,王安石二次罢相,带着壮志未酬的遗憾离开京城,第三次以同平章事判江宁府。次年六月他辞去判江宁府的实职,只留虚职全身而退。在70岁才能致仕(退休)的北宋,神宗给予了王安石足够的尊重与理解。自此,王安石生命中最后的十年时光,都与江宁相伴,再也没有回过京城。
  王安石三次知江宁府共计不到3年时间,并没有多少耀眼的政绩:第一次知江宁府,是政治进阶的象征;而后两次知江宁府,更多是皇帝对他的政治照顾。尤其是第二次知江宁府时,王安石还干了一件在今天看来十分让人诟病的事:玄武湖泄水改田,使兴于六朝、水面达两万多亩的玄武湖消失了200多年。如今,疏浚后的玄武湖水面面积也不足最盛时的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