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首批智能化康复中心相继落地运行
居民在郫都区智能康复中心体验。
康复师指导居民进行康复训练。
青白江区智能康复中心。
康复师为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今年4月3日,四川省智能化康复中心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是四川省委、省政府为适应人口老龄化、聚焦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作出的重大举措,在地级市主城区和人口大县建设50个智能化康复中心,覆盖15个市(州)30个县(市、区),旨在为群众提供“家门口”、智能化、高品质的康复服务。
经过半年多的筹建,各地智能化康复中心项目已陆续落地运行。近日,记者走进成都市多个区域,深度探访科技赋能下的康复中心是如何服务患者的。
科技赋能康复,如今在成都郫都区也变得“触手可及”。10月底,记者走进成都市郫都区安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该中心精心打造的智能化康复中心已全面建成,正式投入运营。
步入崭新的康复中心,科技感迎面而来。下肢康复机器人精准辅助脊髓损伤患者进行步态训练;上肢康复机器人系统助力脑卒中患者重建抓握功能;天轨减重训练系统则为平衡能力较弱的老人提供安全行走保障。“我们引进了62台先进设备,目的就是让高科技康复手段真正下沉社区,普惠居民。”中心负责人介绍。
区别于传统模式,该中心着力构建中西医结合的
特色康复路径。332平方米的传统康复区内,艾灸、拔罐、针灸等传统技艺与现代设备相辅相成。“许多颈腰椎病患者受益于针灸推拿与现代理疗的协同作用,症状改善显著。”康复治疗师表示。这种创新模式,既融合了西医康复的精准评估与靶向训练,又发挥了中医整体调理与辨证施治的优势,让康复过程更人性化、更具“温度”。
在智能硬件基础上,中心正全力打造“智慧康复大脑”。通过建设专用康复信息系统,未来将实现物联设备、康复系统与医院HIS系统的全面互联互通。届时,这一平台将能支持:远程精准康复,患者在家即可完成在线评估、计划制定与效果追踪。资源一键下沉:接通上级医院,实现智能化双向转诊,让专家资源持续赋能社区。
11月初,记者走进成都市温江区柳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智能化康复中心大厅内,各项智能康复设备正为不同病症的患者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康复干预。在训练区一侧,一位大爷正借助数字OT评估和训练系统进行康复训练。据大爷介绍,他是2019年脑梗死导致左侧肢体行动障碍,常感觉麻木、有刺痛感,触觉也大幅减退,一直在温江区柳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康复治疗。前不久,主治医生告诉大爷,医院新建了智能化康复中心,引进了不少先进设备,这对康复治疗有很大帮助。
在另一侧的训练区域内看到,一位阿姨正在下肢康复机器人的辅助下练习步态。据康复师介绍,患者凌阿姨是在一年前脑血管瘤手术后,左侧肢体运动与感觉功能受到了影响,下肢活动能力受限。下肢康复机器人通过程序化运动,带动患者的腿按照正常步态运动,帮助她维持关节活动度。
2025年,柳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入选四川省首批50家智能化康复中心,建成面积达810平方米的智能康复空间,融合物联网、AI辅助康复与大数据技术,构建起覆盖评估、训练与疗效追踪的智慧康复网络。9月23日,康复中心建设完成,并启动试运行。
据中心主任郭蓉介绍,智能康复中心以“连接、特色、体验”为核心理念,不仅关注疾病治疗,也拓展至残疾人运动康复、日常保健等新场景。未来,中心将继续坚持“科技与人文并重”,致力于打造社区康复新标杆,让更多居民在“家门口”享受到专业、智能、有温度的康复服务。
10月30日,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公立中心卫生院智能化康复中心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智能化康复中心正式投用标志着青白江区康复医疗服务正式迈入“智能化时代”,青白江区的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业、便捷的智能化康复服务。
走进全新落成的智能化康复中心,各类“黑科技”康复仪器整齐排列,覆盖了肢体康复、功能训练、神经康复、疼痛管理等全场景康复需求。这些智能设备的投入使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康复治疗模式,让康复治疗更加精准、高效、具有针对性。
针对传统康复训练枯燥乏味、患者依从性差的问题,中心引进了多款“趣味神器”。手功能机器人专门聚焦手指精细动作恢复,通过抓握、屈伸等针对性训练;数字OT训练系统融合了虚拟游戏场景,患者在趣味互动中完成抓握、协调、认知等综合训练;情景互动训练系统则通过模拟购物、过马路等真实生活场景,利用沉浸式训练提升患者平衡能力、反应速度及生活适应能力,加速患者回归家庭与社会。
智能化康复中心不仅配备了先进的“黑科技”设备,更组建了由康复医师、治疗师、护理人员组成的专业团队,为每位患者制定“评估—计划—训练—反馈”全周期康复方案。
中心负责人表示,通过将现代科技设备与中医推拿、艾灸等传统技法相结合,以“智慧+专业+中西医融合”的组合拳,让疗效加倍,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康复服务。
“这个训练像在过关打游戏,一点也不枯燥!”在彭州市天彭街道西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智能化康复中心,正在利用数字OT系统进行上肢训练的老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作为四川省2025年民生实事工程,该中心已建成并启动试运行,以其显著的“智能化”特色,为区域康复医疗服务带来了全新体验。
11月10日,记者走进中心,科技感扑面而来。传统的康复器械被赋予了“趣味灵魂”。数字OT评估与训练系统将康复动作融入互动游戏中,患者在进行上肢、认知等功能训练时,仿佛在完成一场场游戏闯关。这种模式极大地提升了患者的参与积极性,尤其有助于脑卒中、脑外伤等患者的长期康复。一位陪伴孩子进行“作业治疗”的家长表示:“这种形式孩子更容易接受,我们天天都来。”
安全与精准,是智能康复的另一大亮点。在步态训练区,悬吊于屋顶的“天轨系统”为行动不便的患者提供了全方位的安全防护,让他们能安心地进行平衡和行走能力重建。同时,中心引进的上下肢康复机器人则化身“钢铁康复师”,能根据患者情况精准发力,辅助完成标准化的肢体动作,训练效率和精准度远超传统方式。
该中心面积约1800平方米,构建了“筛查-评估-康复治疗-随访”的完整服务闭环。它不仅配备了40余台先进智能设备,更将现代康复技术与传统康复技术相结合,覆盖从健康小屋初筛到高频治疗、户外康复的全场景需求。中心联系残联及社区,工作人员上门精准摸底,并制定个性化的服务方案。智能康复中心试运营以来,已通过残疾人个性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开始服务辖区残疾人90余人次。
据彭州市天彭街道西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智能康复中心的投用为彭州市康复服务提供了更多可能性,通过智能设备与个性化服务相结合,为患者带来了更高效、更有趣的康复体验。未来,中心将继续优化服务流程,探索科技与康复的深度融合,努力为市民提供更优质的康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