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4 要闻-
A4要闻
  • ·建起156公里“人工天河”川中旱区“不渴了”
  • ·前4个月四川实现网络交易额13692.3亿元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建起156公里“人工天河”川中旱区“不渴了”

毗河供水工程乐至段廖家坝渡槽。(资料图)

白鹤林水库。

  4月20日,四川省2022年重点水利工程集中开工,创造了我省单次开工重点水利工程数量和投资规模的“双纪录”。2022年是四川水利的“强推进”之年,向家坝灌区一期、黄石盘水库等12个续建重大水利工程进度提速,引大济岷、长征渠、毗河供水二期等一批拟建重点项目前期工作也正加快推进。一座座水库揽山拥水,一条条水渠纵横延展,四川正掀起一轮水利工程建设热潮。
  5月,资阳市乐至县,农民们正在水田里忙碌地插着秧苗。眼前宛若“水乡”的场景,很难让人想象到,这里曾是旱区——大旱时,土地裂缝可以塞进手掌,农作物大量减产甚至颗粒无收。
  纵观四川全省,水资源丰富,人均占有量高,但时空分布不均。长期以来,资阳等川中旱区水资源匮乏,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省的六分之一。简阳、雁江、安岳、乐至、安居等地资源性缺水尤为突出,严重制约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2021年7月,都江堰灌区毗河供水工程通水,川中旱区从此多了一条156公里的“人工天河”。
  毗河供水工程是四川打造骨干水网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四川省重点构建完备的水网体系,强化工程水网与天然水网互联互通,做好天然水资源与工程配置水资源的合理调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

毗河供水工程通水 川中旱区“缺水之苦”缓解了

  “我们终于缓解了靠天吃饭、望水兴叹的局面。”2021年7月6日,在资阳市乐至县毗河供水工程通水仪式分会场上,当地相关负责人连连感慨。
  乐至是一个农业大县,同时也是川中历史上著名的极度缺水地区。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张,用水问题一度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最大因素之一。
  毗河供水工程一期的通水对于资阳人民而言意义非凡。“村里的水井在春节前后就干涸了,开春后,低洼地带的堰塘成为最后的水源,村民们只能到堰塘挑水用。你想想,那水多浑浊啊。”70岁的李大爷住在乐至县宝林镇,回忆起村里过去的状况他摇了摇头说,如今水库通水了,大家再也不用去堰塘挑水喝了。
  水利工程的建设,历来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今年4月8日开始,我们启动了向乐至县供水工作,到5月8日已输水约1000万立方米,极大缓解了乐至县春灌和生活用水压力。”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毗河管理处相关工作人员说,3月底以来,资阳市水务局、乐至县政府与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毗河管理处积极对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积极协调都江堰来水,保障春灌用水需求。
  据了解,2015年4月正式开工的毗河供水工程是四川省“再造都江堰”水利大提升重点骨干项目,涉及成都、资阳、遂宁3市的新都、青白江、金堂、简阳、雁江、安岳、乐至、安居、大英9个县(市、区),面积7147平方公里,设计灌溉面积417万亩,供水人口489万人。供水区域内水资源人均拥有量是全国人均量的五分之一、全省人均量的六分之一,属重度缺水地区。

水利工程下的旱区变化 从凿地接雨水到村村通自来水

  “现在生活好了,以前想都不敢想。”同样属于川中旱区的遂宁市蓬溪县白鹤林村,村民吴维桃正在门前喝着刚泡好的茶,十分惬意。
  “1977年,那年特别旱,我们没水吃,咋办?于是大家就去地里凿坑,收集雨水来喝。”回忆起早些年缺水的日子,吴维桃印象深刻,“以前接了雨水,附近的几家人还要抢,去晚了就没了。集中供水后,再也不用担心没水了。”
  吴维桃口中的供水站是指白鹤林集中供水站,是蓬溪县投资规模、建设规模最大,受益人口最多,涉及范围最广,综合利用水资源最科学的集中供水站。占地30余亩的供水站,解决了蓬溪县赤城、文井、新会等8个乡(镇)近期12万人、远期14万人的饮水问题。
  “目前,该供水站的水源来自赤城湖水库,待6月底白鹤林水库建成通水后,将改用白鹤林水库作为水源。”蓬溪县水利局局长李强说,届时,供水站将实现自重式供水,有效降低供水成本,减轻农村居民用水负担。
  “白鹤林水库建成后,将整个蓬溪的水网、水系、饮用水全部盘活,意义非常重大。”李强说,白鹤林水库的干渠、支渠就像“毛细血管”贯穿了蓬溪的所有乡镇,可以惠及三四十万人。
  除此以外,作为武都引水工程的扩灌区,蓬船灌区预计2024年全面建成,可新增年供水量2亿立方米,控灌面积94.7万亩,有效改善灌区农业灌溉、城镇及农村75.31万人供水。作为遂宁的备用水源,蓬船灌区可以促进库区周边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两大引水工程加速推进   到2035年惠泽整个成都平原

  水是生态之基、生产之要、生命之本。对经济社会发展来说,水资源非常重要。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布,四川省常住人口共8367.5万人,其中成都市常住人口达到2093.8万人,成为我国第四个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的城市,人口的激增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生产生活用水矛盾日益增长。
  四川如何保障生产生活用水?“我们构建‘一主四片’水生产力布局,推进一主(盆地腹部区)一片(川西南片)骨干水网建设。围绕人口、耕地和经济总量占全省80%,但水资源总量仅占20%的盆地腹部区和自然条件优势明显、资源禀赋非常独特、极具发展潜力和后劲的川西南片作为骨干水网建设的重点区域,着力解决主要矛盾。”四川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说,目前正在科学安排骨干水网建设时序,计划到2025年四川水网骨架布局基本形成,到2030年四川骨干水网总体架构基本建成。
  值得注意的是,引大济岷和长征渠引水两大“西水东引”特大世纪工程前期工作正在加速推进中,两大工程建成后,受益人口达到4500多万人。到2035年,生产生活用水将惠泽整个成都平原。汪莉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柴枫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