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3 宽窄巷

游定林寺有感

华西都市报2023-11-02 03:05:22.0宽窄巷
  

□王光太

  在山东日照莒县城西6公里,有一片蓊郁的山林,林间掩映着一座古寺定林寺。在通往寺前的陡峭石阶旁立着一块斑驳的石碑,走近才辨认出“刘勰故居”四个大字。
  刘勰,字彦和,山东莒县东莞镇人,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是中国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文心雕龙》的创作者。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曾盛赞《文心雕龙》“体大而虑周”。
  据《梁书·刘勰传》记载,刘勰早年家境贫寒,笃志好学,一生未娶。中年曾寄居江苏镇江,在南京钟山的南定林寺跟随僧祐研读佛卷及校经,32岁发愤编纂《文心雕龙》,历时五年乃成。刘勰书成后,因自身籍籍无名,为引起当世人的注意,于是想出了半途拦截南朝梁代开国功臣沈约之举,沈约对他大加赞赏,刘勰这才在仕途上有了起步。本想有一番建树的他,几经辗转却落得个官罢修经的结局,万念俱灰,遂北归定林寺一心向佛,闭门校经,后来病卒。
  走进定林寺,与热闹和宽敞的前院相比,窄仄的后院一如当年的孤寂冷清。带着一身失意和落魄的刘勰,将短暂的余生委身于这灰色青砖的二层小楼,在几多落寞中,与经书为伴,闲望天上云卷云舒,淡看门前草枯草荣。“校经楼”三字为1962年郭沫若先生亲题,小楼几经修缮,灰色青砖依旧,黑漆木窗依旧,唯一就是盛夏爬满半面墙的爬山虎,和现在冰冷的天气吻合,是以干枯的状态立着的。从春的萌发到夏的绚灿到秋的丰收到最后回归冬的本真,无意中也映衬了刘勰坎坷的一生:从出生时的家世显赫,到幼年时的家贫笃志好学,再到青年时的委身佛门研读校经,而立之年才华尽展,著就了中国文学理论和评论最权威的典范论著,晚年平淡仕途的急转直下,最后进入寺庙闭门校经。不管刘勰的一生有多少起起落落,至少有一点,触动着我的内心。那就是人若想干成点什么事,非立常人之志,非下常人之功,非经常人之苦,非遇常人之难,是难以做到的。今天,我们只看到了《文心雕龙》的历史地位、文学价值,被后世多少人研究和传播,殊不知,刘勰背后为此付出多少努力和心血。一言以蔽之,有非常之作为,才有非常之荣光。
  缓步迈进校经楼,刘勰挥毫著书的塑像安放在大厅的正中央,两侧是蒋维崧先生手书的《刘勰生平》和《刘勰年表》,四周陈列的是各种版本的《文心雕龙》和海内外学者关于刘勰与“龙学”研究的著作、文献。在刘勰塑像的后面,是节录的《文心雕龙》原文。两侧是由赖非先生题写的巨幅隶书对联,“积一生学识述道论人绎理严正缜密,释千古文心索真扬善审美博大精深”,可谓高度评价了刘勰的一生和学术成就。“浮来钟灵”的横批似乎在昭示着人们,刘勰不啻是中国古典文艺理论的开山祖,更是浮来山不朽的魂灵。
  每一个不屈服于磨难的灵魂,在隐忍不拔中都蕴藏着厚积薄发的力量,而一旦时机成熟,他们终会闪现出自己的光辉。在泱泱历史长河中,镌刻下自己的名字,留下一页宝贵的精神财富。
  忽而觉得应该感恩,感恩名不见经传的一座小山一座古刹,以及一个存世不灭的古老故居,可以让我辈亲睹、瞻仰、叩拜,触碰千年文化的根,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
  视线再次聚焦到执笔著书的刘老先生塑像前,楼上青灯孤影幢幢,门外秋风堆卷落叶。无关世我,心无旁骛,蘸墨挥毫,批注校经,一个安静的灵魂在文字里踽踽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