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猛禽迁徙通道。沙丁鱼摄
棕腹隼雕。黄拓摄
10月26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从成都市自然保护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了解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棕腹隼雕近日现身成都崇州市都统岩山区,并被龙门山迁徙猛禽监测团队拍摄记录,由此刷新了成都鸟类新纪录,使得成都境内鸟类分布增至567种。
10月14日,持续多日阴雨之后,成都平原迎来晴好天气。成都龙门山迁徙猛禽监测团队余欢、黄拓、王三月等志愿者前往崇州都统岩山区进行调查。按以往经验,余欢判断,那些因天气滞留在路上的迁徙猛禽,会在这个窗口期迎来高峰。
当日下午2时许,一只巨大的猛禽从远处几乎与监测志愿者平视的高度滑行而来。“用望远镜看去,它的飞行姿态很稳,显得十分有力。”
从望远镜中飞速划过的画面,让余欢认为这是一只凤头蜂鹰,因为凤头蜂鹰色型多样,常会有拟态其他更加孔武有力猛禽的个体出现,但让他疑惑的是,这只猛禽粗壮有力的喙和凤头蜂鹰有很大区别。回到成都之后,志愿者们整理当天拍摄的照片时发现,这只猛禽尾羽具有一道明显的次端斑,翼下覆羽除个别斑点之外整体显得素净,爪粗大而较长,几乎超过了尾下覆羽的末端,这些特征都和凤头蜂鹰有很大区别。新发现也让志愿者王三月惊喜不已,因为这是他第一次上山观猛禽。
最终,志愿者们查阅资料,并在成都观鸟会副理事长朱磊等鸟类专家的判断下,确认拍到的猛禽是棕腹隼雕。棕腹隼雕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和印度南部,我国见于云南、西藏及海南。
除2019年4月西藏墨脱记录到一次棕腹隼雕之外,其余省份均未有已知记录。同时棕腹隼雕被认为是不迁徙的猛禽,成都在远离传统分布区的情况下记录到一次,属于罕见记录,对重新认识棕腹隼雕的分布地及迁徙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朱磊介绍说:“在远离传统分布区的成都记录到了棕腹隼雕,提示我们对于棕腹隼雕分布的了解依然存在着许多未知的空白点。”
就在记录到棕腹隼雕的崇州都统岩,志愿者们还在今年春天记录到白尾海雕,这也是白尾海雕第二次在成都出现的记录。据监测统计,从今年春季到10月13日,龙门山猛禽监测点记录到猛禽个体上万只。
在成都平原东缘的龙泉山,“成都猛禽研究小组”的志愿者已经进行了连续4年的迁徙猛禽监测。成都观鸟会副理事长朱磊,是最早发起龙泉山凉风垭迁徙猛禽监测点的人之一。
“猛禽这一类群,不管是从自身的生态学意义,还是在生态中扮演的角色,都非常重要。”朱磊说。但猛禽的生物学特性,决定了其“数量少、分布广”,而通过对迁徙猛禽的监测,可以高效地获得猛禽种群动态变化相关数据。“迁徙季,一个迁徙猛禽监测点飞过的某一类猛禽,可能比长期专注于研究这类猛禽的专家10年看到的都多。”朱磊说。
朱磊告诉记者,候鸟在经过成都平原及周边时,多会沿盆周的山系进行迁徙,龙泉山脉、龙门山脉一线也因此成为观赏过境猛禽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