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柏遮天蔽日,游人在树荫下漫步。
翠云廊所在的剑阁县绿野百里、满目青翠。
骤雨初歇,眼前的古柏青翠欲滴,恰似清代剑州知州乔钵诗中所描述:“翠云廊,苍烟护,苔滑荫雨湿衣裳,回柯垂叶凉风度。”
“这首诗,还有更脍炙人口的前半段,‘两行古柏植何人?三百里程十万树。’可以说,它囊括了翠云廊的‘前半生’,也是翠云廊名字的由来。”剑阁县党史和地方志事务中心主任张忠仁说,除了推断和传说以外,金牛古道有确切文献记载的大规模植树有6次,才形成了现有绿野百里的模样。
翠云廊,究竟是个什么廊?苍苍翠云廊,究竟何以成林,又为何历经千年而保存?7月26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来到翠云廊,读树,阅史。
“两行古柏植何人?三百里程十万树。翠云廊,苍烟护,苔滑荫雨湿衣裳,回柯垂叶凉风度。”清代剑州知州乔钵一首《翠云廊》,让翠云廊得名,继而闻名天下。
翠云廊,又称“皇柏大道”,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是由近万株苍翠的古柏树组成的绿色长廊,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完好的古代道路交通系统,被誉为“世界第一古道”、“陆上交通活化石”,堪与罗马古道媲美。
指着县志上的地图,张忠仁划出翠云廊的范围,以广元市剑阁县普安镇为中心,北至广元市昭化区昭化镇、西至绵阳市梓潼县文昌镇、南至阆中市思依镇,“这便是广义的翠云廊所涵盖的范围。”
在剑阁县境内,翠云廊全长151公里,贯穿9个乡镇。“这与诗中所说‘三百里程十万树’相吻合。”张忠仁说。
广义的翠云廊,分为西段、北段、南段,是指以剑阁为中心,西至梓潼、北到昭化、南下阆中的三条古柏路,在这三条蜿蜒三百里的道路两旁,全是修长挺拔的古柏林。
根据剑阁县志现有统计数据显示,翠云廊剑阁段现存古树7803株(北线1724株,南线4133株,西线1946株),其中古柏7778株(北线1706株,南线4133株,西线1939株),占总数的99.6%。
“翠云廊蜀道古柏是目前全世界现存树龄最古老、规模最庞大、保存最完整的行道树群。”张忠仁说,因其唯一性和不可复制,翠云廊又被誉为“森林活化石”。
狭义的翠云廊则指的是翠云廊景区。
翠云廊景区是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剑门蜀道的核心景区之一。“三百里翠云廊最大、最有名气的几棵树都在这里。”张忠仁介绍。
“龙蛇蜿蜒山缠互。”如今,进入景区,108国道两边,密集的古柏形态万千,风姿各异,翠碧连云,犹如苍龙盘旋交互于崇山峻岭之中。
“前人根据其长势、外貌和历史传说取了许多美好的名字。”提起这些树,张忠仁如数家珍,如以长势命名的“鸳鸯树”、“姊妹树”、“罗汉树”、“观音树”、“白象吞石”等;以粗壮命名的“状元柏”、“帅大柏”、“寿星树”等;以史典命名的“阿斗柏”、“望乡柏”、“石牛树”、“仙女树”等,可谓“千姿万态羞雷同”。
其中,“剑阁柏”和“帅大柏”树龄达2300余年,是蜀道翠云廊段现存古柏中树龄最大的古树。同时,“剑阁柏”也是“四川省十大树王”之一,全世界仅此一株,被誉为“国之珍宝”。
历经千古沧桑,古柏仍枝叶茂盛,生机盎然。“翠云廊是罕见人工造植的古老行道树群体,是‘蜀道灵魂’。”张忠仁总结说。
“翠云廊的形成,历经2000余年。关于何人所植有两种传说、六次史料记载。”张忠仁介绍,相传,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以咸阳为中心,修筑驰道,命令百姓在旁植树表道。因而翠云廊的古柏,也被称为皇柏。
第二种传说是三国时期,剑州(今剑阁)是连接巴西(今阆中县)、成都到中原的交通要道,是经济、军事、政治的重要枢纽。张飞作为巴西太守,令士兵及百姓沿驿道种树,以加快文书传送、军旅运行。如今,民间还流传着张飞当年“上午栽树,下午乘凉”的神奇传说。在翠云廊景区后门,也有一座张飞塑像注视着过往游客。
“第一次确切有史料记载是东晋时期。”翻开县志,张忠仁介绍,东晋元帝时,武功(今剑阁县武连镇)地区人民为培植“风脉”,大量栽植松柏。当时的尚书郎郭璞为此作《种松记》刻于碑上。到了宋代,石碑风化剥蚀,当地又请苏东坡重书碑文。
“据史料记载,宋朝年间又有三次植柏。”张忠仁归纳原因,这三次植柏基本上是植树表道,起到路标的作用,以树标识里程;或保护道路,在两旁植树,加固路基。加之古代人们大多依靠步行出行,连绵绿树能遮阴避暑。
“第五次植树便是明朝。”据清同治《剑州志·艺文》、清雍正《剑州志·古迹》记载,康熙初年剑州知州乔钵在《翠云廊》诗序文中写道:“明正德时知州李璧,以石砌路,两旁植柏数十万,今皆合抱,如苍龙蜿蜒,夏不见日。”
最后一次大规模植树是清朝。据《剑阁历史年表》记载,乾隆十九年(1754年)“曾倡导在川陕大道两旁、四方村落植树”。
“自古以来,剑门蜀道翠云廊段就是交通驿道。”张忠仁说,两千年来,翠云廊与剑门关隘互融共生,成为蜀道上一颗极为璀璨耀眼的明珠。
“正是历代接力保护,‘三百里程十万树’的景致才得以形成。”张忠仁说,也正是历代保护措施的施行,才使得翠云廊古柏绵延千年,生机盎然,茂盛苍翠;才使得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绵延不绝。
如今,300里苍苍古柏绵延挺拔于金牛古道两旁,在崇山峻岭之间宛如苍龙,交错盘旋,又如翡翠画廊,溢彩流辉。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刘彦君 闫雯雯 刘彦谷 谢杰 见习记者 马晓玉 广元摄影报道